宣教士都是回应主耶稣升天前所颁布的大使命,即命令我们要去,使万民作主的门徒!(太廿八18-20)
“去” 哪里?可十六15 清楚说要往普天下去。路廿四47 则说从耶路撒冷起直传到万邦。若把徒一8也理解为大使命的一部分,更清楚不过了,就是直到地极。卫斯理约翰的名言“全世界是我的牧区”更让我们铭记在心。所以毫无疑问,整个世界是所有基督门徒服侍的工场。

现在的问题是普世禾场如此广大,宣教士总不能毫无具体目标的去服侍。到底哪个宣教工场是宣教士该“去”的?是宣教差会(或教会)决定,还是宣教士本身决定宣教工场呢?

近代宣教之父威廉克理在他修鞋店中,天天摸着自制的地球仪祷告,最后上帝带领他前往印度,四十年之久献身在宣教工场。戴德生透过父母的教 导,十七岁便响往那伟大的文明古国,他认真装备自己,中国成了他五十年实践信心宣教的工场。

谁能想到,最初向富雅各发出宣教呼声的是摆在客厅桌面上的一份报刊?报刊一篇文章呼召年轻人去印度传福音。才十五岁的他双膝跪下,献上一生,承诺无论何处去都服事主。富雅各秉承着一贯按部就班、深思熟虑的处事态度,花时间祷告,并寻求他人的意见。他找了牧师,也找主日学负责人,最后去找同校的老师。出乎意料的三个不同的人都 给他完全一致的答案。当他正式申请去印度宣教时,得到回应却是:马来亚的槟城比印度更需要!当他完全顺服在槟城事奉四年后,再次接受教会的差派 来到荒芜的诗巫,以致砂州成了他投注余生卅六年的宣教工场。

首要条件清楚呼召

宣教士的首要条件是要清楚呼召,了解献身宣教是他活着的使命,不顺服便是违抗上帝的心意。他需要不断等候和祷告,也咨询其他人的帮助,相信上帝若感动他,也必让身边的人有同感。这个可以透过他的生活表现、事奉的热忱和属灵生命的追求得到印证。

除了清楚的呼召,他也必认真追求实现被上帝使用的目标。他必然用大量时间祷告,求主引导和开路,供应和解决不足之处;他必然殷勤学习圣经(传福音的内容)和语言(异族异国宣教);他必然响往更好的训练机会,包括神学、语言、技术等装备;相比想去的工场,他必然同时关心自家人的灵魂。在满足以上条件的同时,他需要向教会和差会申请,说明个人蒙召见证、经济来源、专业条件、事奉平台、宣教工场等。

如今,宣教士可考虑的服侍工场五花八门、多姿多彩。有在不同群体或城市开荒植堂的、提供神学和技术培训的、翻译和推广的、社会建设的、媒体网络的、咨询和研究的、专业技术的、行政管理的,支援伙伴的、向各年龄层的牧养和领导的工作等。

差会(宣教部)会先聆听申请者的分享。他想去该工场服侍的原因是什么?他是否认真去跟进所领受的感动?他认识那工场吗?他是否有符合该工场的条件?工场有适合他服侍的平台吗?上帝会否藉申请者发出呼吁及挑战?在该工场服侍有团队扶持还是孤独一人?差会是否有能力承担他在工场的长期工作?他的家庭和孩子教育如何安置?他离开后有谁接手工作?

宣教士凭藉个人所领受的异象和感动是不够的。他同时必须去面对以上很实际的问题,不能模棱两可,或者想都没想过,什么都不知道。如果宣教士的意愿与差会的发展策略相呼应,那是美事一桩,“配对”成功;但若那只是宣教士一时的感动或带有个人议程,而差会并未准备好开拓该工场,或者认为他仍不符合条件,宣教士需要更长时间祷告等候并提升自己,或只能去寻找其他教会支持和其他差会配搭。

Scroll to top