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近代宣教之父”-威廉.克理開始了更正教 (或新教) 的宣教歷史, 二十世紀前後更進入一段宣教的高潮期, 歐美宣教士奠定了亞洲國家教會的雛型, 並在二戰後逐漸地從主導退至輔助角色。隨著教會努力自立自治自傳之下, 又加上網路資源與連繫的突飛猛進,似乎宣教士已從建立教會的角色成為協助教會的配角,筆者試從三方面大略回答。

(一)大使命

所以你們要去、使萬民作我的門徒、奉父子聖靈的名、給他們施洗。凡我所吩咐你們的、都教訓他們遵守我就常與你們同在、直到世界的末了。

馬太福音28:19-20

相信這段關於大使命的經文大家都非常熟悉, 或許可以從這兩段經文看到耶穌基督要求門徒做的,進而知道宣教主要範圍:向萬民傳福音與使他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、領他們歸主(受洗)以及教導他們, 這三個範圍都算是宣教的服侍。

(二)開拓宣教

我立了志向、不在基督的名被稱過的地方傳福音、免得建造在別人的根基上。

羅馬書15:20

羅馬書15:20保羅告訴羅馬信徒,他的志向是要在沒有福音的地方傳福音, 建立教會。如同歷代宣教士, 特別是19世紀末至20世紀初期歐美宣教士為了福音的緣故, 到不同的國家建立教會。因此開拓教會成為典型的宣教士印象。當然, 至今仍有宣教士在对福音不友善的國家中開拓宣教。

(三)協助教會

眼不能對手說、我用不著你.頭也不能對腳說、我用不著你。 不但如此、身上肢體人以為軟弱的、更是不可少的.

歌林多前書12:21

有点宣教士開拓教會、有的牧者牧養教會。可是歐美、日本等, 較多教会弱小,需要宣教士協助牧養。如同哥林多前書12章的比喻, 说教會各個團契是不同的肢體, 那麼世界不同的教會就是耶穌基督不同的肢體。世界不同教會因民族、文化、思想、地區以及社會等所呈現不同的強項與軟弱的地方, 是我們需要協助與學習的地方。以日本傳統教會為例: 在軟弱地方幫助(如:IT、勞力), 不同地方彼此交流(如:牧養方式、教會宣教觀), 失敗地方吸取教訓(如:高齡少子化、高齡者牧養高齡者)等能幫助日本和砂拉越教會成長。

以上三方面是筆者嘗試的回答。 不過還記得神學二年級的一位講師對教會的描述: “建立教會就像是生孩子, 牧養教會就像是養孩子。生孩子容易, 養孩子困難。” 確實建立教會比较容易, 教會的經營卻是困難。雖然筆者宣教經驗並不豐富, 不過卻曾看過一間由宣教士建立的教會,在建立5年後因宣教士離開而關閉。 也曾看過由宣教士建立的教會正面對教會接續的斷層, 更多的是看到許多老教會關閉。其實熱衷於開拓教會没有错, 但我們更多需要的是經營和拓展 已经存在的教會。

不管宣教士的任務是建立教會, 或者扶助當地教會, 如同第一點所說的,只要是向萬民傳福音與作耶穌基督的見證、領他們歸主(受洗)以及教導他們這三個範圍都是宣教的服侍。我們的目的都只有一個, 那就是使萬民成為耶穌基督的門徒。

陈梅满宣教士

Scroll to top